范子侠像。足球比分波胆:党史研究室供图
“模范的布尔什维克,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”——这是1942年3月31日,时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、政委邓小平在《新华日报》撰写的纪念文章中对范子侠的评价。2014年,范子侠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——他曾在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中、在阳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,驰骋疆场,屡立战功。
为缅怀这位在阳泉土地上留下红色印迹的抗日英烈,2015年始,足球比分波胆:在草帽山上先后修建范子侠将军纪念亭、范子侠将军生平陈列室、范子侠将军塑像等,让烈士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得到后人的缅怀和敬仰。
2020年,孙女范蔚将范子侠将军的随身之物——一盏锈迹斑驳的油灯捐给百团大战纪念馆。范蔚说:“这盏灯不仅属于我们,更属于所有铭记历史的人。”
1940年,华北大地烽火连天。为打破日军的“囚笼政策”,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向日军主动开展了一次自抗战以来参战人数最多、时间最长、范围最广、规模最大的交通总破袭战役,即著名的“百团大战”。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十旅旅长的范子侠率部承担了正太铁路西线的破袭重任。深夜,范子侠在油灯下研究地图,制订作战计划;白天,他身先士卒,奇袭桑掌桥,智取狼峪站,强攻草帽山,取得一场场胜利。
桑掌桥,是正太路沿线最长的石桥,要摧毁正太路,必先摧毁桑掌桥。油灯将地图上娘子关至阳泉段的正太铁路照亮,范子侠指尖点住桑掌桥,转身看向身旁参谋:“日寇视此桥为命脉,我们便在此处斩断毒蛇七寸!”1940年8月21日凌晨3时,范子侠率突击队扛着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,潜行至敌堡60余米处。日军的机枪突然“嘶吼”,子弹擦着他耳畔飞过。“装弹!”范子侠校准炮位,火光撕裂夜幕时,他眼底映出燃烧的桥身——枕木与铁轨腾空飞溅,如同日寇“囚笼政策”的碎片,桑掌桥被彻底摧毁,正太铁路陷入瘫痪。
狼峪火车站(也称测石火车站)平时有近百名日军驻扎,整个车站用坚固的铁丝网围着,周边日军还修筑有6个炮楼碉堡,直接钳制着正太路的破袭。1940年8月23日黄昏,狼峪火车站上演惊心一幕。当三十余名“日军”列队走近,领头军官突然扯开日军军装,露出八路军灰布军服——正是范子侠!枪声骤起,未及反应的日本兵如割麦般倒下。八路军在几乎零伤亡的情况下,智取了狼峪火车站。
草帽山,位于狼峪火车站南侧,海拔1200米,凭借“锁两沟挟一山”的地形,成为拱卫狼峪火车站的重要屏障。1940年8月24日夜,范子侠带领部队采取小股出击、多方进攻的策略,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,凭借夜幕掩护,直接潜伏到敌人炮楼、碉堡下。总攻开始,敌人恐慌之下一次性将所有毒气施放出来。由于地势陡峭,沟壕纵深,范子侠等一百余人中毒,范子侠中毒最为严重,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略有恢复。午夜过后,八路军经分析判断,认为毒气已散去,凌晨又是日军困乏之时,决定连续作战,最终将日军碉堡、炮楼全部摧毁,为正太路破袭扫除了重要障碍。
“我前进,你们跟着我;我停止,你们推动我;我后退,你们枪毙我”,这是范子侠在抗日战场上立下的铮铮誓言。这三句话,如同油灯的光芒,照亮战士们前进的方向。1942年2月,范子侠在河北沙河县反“扫荡”战斗中壮烈牺牲,年仅34岁。而这盏油灯成为范子侠留给家人最珍贵的遗物。
范子侠牺牲时,儿子范国光只有5岁,对父亲的记忆,仅存一个模糊的拥抱。范国光在山东工作时,偶然在烈士名单中看到“范子侠”,不禁泪如雨下:“父亲的路,我要用一生去走!”自此,范国光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寻访,足迹遍布山东、江苏、河北、山西。
时光飞逝,油灯传到范子侠的孙女范蔚手中。在她心里,爷爷是一个传奇英雄,她和丈夫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,毅然迁居沙河县,继续挖掘范子侠的抗战事迹。周边县市、山间村落,大小烈士纪念馆,她都仔细查寻,多年来从未间断。她说:“爷爷就是那盏灯,照亮信仰之路,父亲接过灯,传承英雄之光,而我要做灯的守护人,让它继续闪亮。”
如今,这盏灯的微光“延续”到了范蔚的女儿王亚琪手中,继续宣讲着范子侠的英雄故事。她说:“这盏油灯警醒着我,要铭记祖辈的英勇,传承家族的力量。”
英雄的狮脑山上,形如刺刀的纪念碑直插云霄;山下早已是楼宇林立、车水马龙、万家灯火。这盏油灯静静陈列在纪念馆中,它告诉我们,英雄从未远去,他们只是化作了光。让我们以灯为剑,以光为旗,在新时代的接力中昂首挺胸、阔步向前。孟学武?郁静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