闫秀峰介绍包装设备。

  6月24日,盂县北下庄乡后川村生猪养殖基地里,工作人员赵全寿一边往保育栏添加饲料,一边笑着说:“有了自建的饲料厂,这些猪崽子吃得香!”养殖基地里,定位栏里208头母猪正在进食,育肥栏的3000多头生猪吃得津津有味。这背后,藏着养殖场降本增效的“秘密武器”——自建饲料厂。

  2021年,通过招商引资,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在后川村落地。然而,项目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“当时看着每月的饲料采购单,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。”负责人闫秀峰说,“从外地采购饲料,每吨成本很高,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”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,闫秀峰毅然决定:“咱们自己建饲料厂,生产适合生猪吃的饲料。”

  说干就干,从选址、建厂到引进设备,闫秀峰带领团队日夜奋战。“那段时间,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尽快让饲料厂投产。”技术员龚寿平回忆道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饲料厂建成投产后,效果立竿见影。“每吨饲料成本直接降了600元,”闫秀峰难掩兴奋,“养殖高峰期,每个月能省下80万元;低峰期也能节省60万元。自建的饲料厂给养殖场注入了一针‘强心剂’!”

  成本降下来了,提升养殖效率同样关键。养殖场10多位工作人员分工明确,组建成一支高效的团队。“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,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。”赵全寿说。作为一名养猪“老把式”,他深知饲料对于生猪生长的重要性,“我们精心饲喂,都是在为提高养殖效益打基础。”

  技术员龚寿平则凭借专业知识,在养殖技术上不断创新。“母猪的饲喂必须精准,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差异很大。”龚寿平一边察看母猪的生长记录,一边介绍,“比如怀孕后期的母猪,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钙的含量,才能保证小猪健康出生;仔猪保育阶段,我们精选优质饲料;育肥阶段,我们不断优化饲料配方。现在,我们通过自建的饲料厂,可以生产出不同阶段生猪所需要的饲料,从而养出更优质的生猪。”

  养殖基地不远处的饲料厂里,机器轰鸣,一袋袋优质饲料不断产出。“这里的设备齐全,从原料加工、饲料制备到装袋,一条龙作业,能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。”龚寿平说,“我们还会根据季节变化和猪的生长阶段,灵活调整饲料配方。像夏季高温,猪的食欲会受影响,我们就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,增强它们的免疫力;小猪快速生长时,提高蛋白质比例,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。”

  如今,后川村的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一年育肥两批,每月都有生猪出栏,稳定的供应让养殖场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。“看着村里的变化,我打心底里高兴。”闫秀峰说,“村民不仅能把玉米就近卖给饲料厂,增加收入,还能在养殖场务工、学技术。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双赢。”

  展望未来,闫秀峰信心满满地说:“我们正在筹建8000吨级干湿分离粪棚,建成后,猪粪经过处理能变成有机肥,既解决了环保问题,又能增加收益。下一步,我们还计划建设沼气池,实现能源循环利用。我相信,只要坚持降本增效,后川村的生猪养殖一定能越做越好,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。”(王嘉崧)